兰州解放门:三代牛肉面情怀
  • 发布时间:
  • 文章来源:
    网友投稿
  • 本文作者:
    佚名
  • 所属分类:

兰州解放门:三代牛肉面情怀

本文由 融合号 编辑发布

解放门到了,下车的乘客请注意..”

对于居住在兰州市东岗东路的老李夫妇来说,每周能去解放门的磨沟沿老字号牛肉面馆吃一碗牛肉面,那是再舒服不过的事儿,哪怕是坐半个多小时的公交车。

我已经吃牛肉面几十年了。我已经习惯了。味道从未改变。现在我搬家了。我离得很远。我经常在门口吃牛肉面,但还是比不上牛肉面。没事的时候,坐公共汽车有点远..”

兰州人的一天从一碗牛肉面开始。每天早上,在天亮之前,金城街头的牛肉面店都很忙。他们煮牛骨汤,揉面,准备香菜、蒜苗、萝卜片,调整一大碗红辣椒,迎接每一位早起的食客。

老李和他的妻子一大早就来吃牛肉面,叫磨沟沿老字号牛肉面。在出口等端面的人已经排了十几米长的队,从店里蜿蜒到店外。来吃面条的大部分都是住在解放门一带的居民,或者习惯了磨沟味道的老顾客。

师傅,下一个是什么?二细,辣子多。

磨沟边被当地人评为兰州最美味的牛肉面之一,也是为数不多的传统牛肉面店之一。店主马秀珍,57岁。她出生在解放门,长大在解放门。自从她的母亲海兰英以来,她的侄子马欣一直接管了这项业务。磨沟沿着牛肉面从一个小棚子发展到五家连锁店。三代人不仅努力工作,而且有坚持和感情。

解放门上有很多人。人们喜欢吃我们的牛肉面。每个人都蹲在地上吃,然后搬到文化宫。不管怎样,它很小,只有60或70平方米。周围都是摊位。我们家还很大。

据马秀珍回忆,20世纪60年代,她的母亲海兰英在兰州餐饮公司的清真餐厅工作,负责拉面。当时,家里很穷,四个孩子经常吃不饱。马秀珍是老板。她清楚地记得,当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,她看着妈妈在餐厅门口流口水。

当时一碗牛肉面才1毛8,大部分人都买不起。没人加肉,难吗?只吃面条,粗碗。我妈收粮票。偷给我一碗,我还盼着第二碗。

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,许多人饿了,可以吃一碗牛肉,这对许多家庭来说是一种奢侈。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得到改善。当时,国家允许个人承包经营,海兰英承包了一家小餐馆,开了一家叫做文化宫的牛肉面条的牛肉面条。后来,他搬到了解放门附近的沟边,面条的名字改为沟边牛肉面。

那时候还是很难买到牛肉面,多加汤,带回家,在汤里泡一些馒头。我妈妈在餐馆。我们家去吃饭的时候,会多加汤,放在锅里。当时吃牛肉面条件很好。我做的时候条件很好。我妈做的时候吃的人不多。那时候她一天只卖半袋面。

进入21世纪,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迅速,牛肉面生意越来越繁荣,每天吃面条的人仍然排着长队。多的时候,每天能卖出1000多碗,牛肉销量在五百斤以上;2007年,磨沟沿牛肉面注册了商标“兰州磨沟沿老字号牛肉面”,成立了兰州市磨沟沿老字号牛肉面饮食服务公司,店面扩充到5家,年营业额在2000万以上。四兄妹共同经营家族生意。

马秀珍告诉我们,这些年来,她见证了自己牛肉面馆的发展壮大和兰州的日新月异。

起初,我父亲说,在解放门前,清真寺前是一堵城墙,是砖砌的,平房(兰州方言,意思是小),脏房子。25年前,新桥和磨沟开始建造。过去,我们有工商税和国家税。在过去的两三年里,我们不需要工商税,但现在我们不需要国家税。只要你有一点耐心,你就能做任何事。

看到自己生活多年的解放门,低矮的平房变成了现在的高楼大厦。看到黄河边、水车园、马拉松公园绿树成荫,看到兰州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市容环境越来越好,马秀珍心里很开心。近年来,像舌尖和东方宫这样的年轻牛肉面品牌发展迅速,这也让马秀珍感到可怕。她觉得自己缺乏年轻人的勇气和勇气。幸运的是,马家的第三代已经正式加入了牛肉面馆的运营。马秀珍的侄子马欣去年在雁滩开了一家新店,发展势头良好。

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,我们需要改变经营理念。我们不仅要继承祖先留下的东西,还要让磨沟沿着这个品牌走出兰州甚至国外。

兰州,无尽的黄河向东流动,歌曲中唱的黄河距离磨沟沿老牛肉面馆只有100步。60多年来,兰州解放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有一件事没有改变,那就是三代人的坚持不变,熟悉的味道仍然不变。

特别申明:本站的主旨在于收集互联网中兰州拉面(即兰州牛肉面、兰州牛肉拉面)相关资讯信息与行业信息,为广大网友提供便利。网站所收集到的公开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,并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,也不对网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,如有侵权,请联系站长删除。